近年来,江门市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全面、服务精准、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枢”
江门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作为江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和核心枢纽,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深化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江海区法院签订共建知识产权案件诉调对接合作机制协议,发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优势,提升创新主体维权能力,2024年受理诉调对接案件120宗,涉及金额2488.02万元,有效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该中心深入企业、行业协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会诊服务56次,为40余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还搭建了线上信息服务平台,收录专利信息1.9亿条、商标信息1.5亿条,并深入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会诊服务56次,为4家企业提供《专利微导航分析报告》,助力企业精准把握产业技术趋势。
二、织密基层服务“毛细血管”
为打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江门市构建“1+7+N”三级服务网络,以市级节点为枢纽,7个县(市、区)均设立县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全市还建设了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门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五邑大学、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会等8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
各网点聚焦区域特色产业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产研院”)获评2024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成为江门市首个广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首创“新质引擎四驱联动”工作机制,整合政府部门、镇街力量、科研院所、服务机构资源池四大要素,为企业、创新主体、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2024年至今,江门产研院共服务300多家创新主体,为65家创新主体提供科技查新及专利信息检索服务;探索并实施专利成果“先试用、后付费”创新模式,发布科技和专利成果400余项,组织跨区域成果对接活动8场,促成合作意向86项;聚焦生物医药、金属新材料等产业,牵头组建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方式赋能4家科技型企业;举办专题培训8场,覆盖企业278家次,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江门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以提供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搭建了“一中心、一平台、一聚集区”的整体服务组织架构,着力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强化“全方位”服务供给、打造“全链条”服务产品,切实服务我市各类创新主体。该中心先后引进21家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集专利代理、专利检索分析、资产评估、公证服务、维权援助和法律咨询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 首创“多对一会诊”“一企一策”等维权方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累计为我市企业提供免费维权援助服务咨询110余次,出具侵权分析意见书50余份。
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会举办4场培训活动,惠及科技人员超470人次,有效提升企业相关人员专业知识;走访企业超500家,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7项,逐一匹配资源进行对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五邑大学通过专利信息检索实训活动培训150人次,提升师生知识产权素养。
其他网点也通过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检索、培训等服务,助力创新主体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三、优化商标“家门口”服务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江门受理窗口自设立以来,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实现24项商标业务“一窗通办”。窗口始终秉持“一次性告知”原则,践行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要求,不断提升商标窗口服务质量,切实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2024年以来,窗口累计受理商标业务786笔,服务企业或个人280余次,接待商标业务咨询1558次,大大降低企业商标业务办理成本,以商标业务便利化,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下一步
江门将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更优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更多资讯
江门产研院是广东省科学院与江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江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集聚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优势资源,以蓬江总部为枢纽,构建“一院多中心”网格化服务体系,搭建“以点带面,多中心联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广泛、协同高效的服务网络。
2025年,江门产研院揭牌成立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江门(蓬江)商业秘密保护基地,进一步充实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资源池,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精准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需求的精准对接,不断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产权创新服务模式。